修行路上|心若動,景則生

 

修行路上,許多門生在「看景」的過程中,往往誤以為所見所聞便是祖師的旨意,實則不然。

我常說:「心若動,景則生」,這並非僅是警醒之語,更是道心觀照的真理。

 

一、景象,是心的映照

當一個人的心有執念、有慾望,或者過度關切某件事,內心的波動便會投射於無形的景象之中。

看到的,不是祖師的意旨,而是你內心深處渴望解答的影子。

這也是為什麼我總提醒門生:「不要過度關注自己的得失,心一動,景便隨之而來,而那景不一定是真相。」

真正來自祖師的旨意,是透過道場法會的「公正案台」拆文而來,那是天命所下,清楚明確,毫不含糊。

若在平日的「看景」中,只憑個人感覺去解讀,恐怕誤判的機率極高。

 

二、心動則生,心止則明

在修行的過程中,我們所追求的,是真正的「止觀」。

止,是止住內心的浮動,不隨外境所轉;觀,是能夠看清真實的流動,不被虛像迷惑。

當你能夠止住心念,看景時便能分辨虛實,不被自我執念牽引。

 

三、公正案台的指引

祖師的旨意,從不憑空顯現,也不會透過個人私心的解讀來傳遞。

唯有透過道場的法會,經由祖師親自審視於公正案台所揭示的「拆文」,這才是正確的天命指引。

「若你所見的景,是關於個人私事,那多半是心念所動,若是關乎眾生,卻需祖師認可,方為真景。」

修行人不可自我揣測,更不能隨意代替祖師下判,否則不僅誤人,也誤己。

 

四、白老師的叮嚀

修行,是修一顆不動的心。

在你學會止住心動之前,看到的只是幻影,聽到的只是回聲。

所以,無論「看景」或是「寫文」,都要以謙卑之心,恭敬之念,靜待祖師的指引,方能行穩致遠。

「心若動,景則生;心若止,方見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