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確觀念|回歸心念的修煉與實踐

 

何謂修持的正確觀?
當我們談到「修持」,你腦中浮現的是什麼畫面?

是打坐?是誦經?是點香念佛、靜心閉目? 
這些的確是修行的一部分,但,真正的修持,從來不只是形式。 

修持的核心,是心,是你如何在生活中面對情緒、對待他人、選擇行為與起心動念。 
修持,不是變得看起來莊嚴,而是變得更誠實地面對自己。

 

 


讓生活成為修行的道場
每一天的日常,其實就是一場修行的實踐。 
早上的靜坐,是與自己的念頭對話; 
晚上的靜心,是回顧這一天是否活得比昨天更清明。 

我們不是為了擁有「修行者」的標籤而修,而是為了不再迷失在人生的慣性裡。 
祖師讓我們明白:修持,是為了從命運的自動駕駛中覺醒,讓生命有一個方向,有所提升。

 

 


修行,不只是「修」,而是「修正」
真正的修持,是一場內在的革命。 
修的,是脾氣、慣性、執念、習氣;持的,是初心、正念、善行與穩定。

你可以在道場中行儀莊重, 但若在生活中動輒情緒化、口不擇言, 
那修持,終究只是表象。

我們說「心在,法在;心散,法散。」 
若無心內省,所有形式終將空轉。

 

 


修行的契機,往往來自苦
多數人踏上修行這條路,並不是因為生活圓滿,而是因為內心有困。 
或許是家庭問題、健康狀況、職場壓力,讓我們開始尋求解脫與改變。

而祖師給我們的,不是逃離現實的方法,而是轉化困境的智慧。 
那份智慧,來自願意「看見自己」。

 

 


內外精進,缺一不可
修持包含兩個層次:內精進與外精進。

內精進:培養善念、誠實面對自我、在日常中持續反省、修正、成長。 
外精進:誦經、靜坐、累積福德、提升專業能力,將修行落實在行動與生活中。

祖師常說:「依法不依人。」修持不是跟著人說了什麼,而是回到法理的檢視與經文的智慧中。

 

 


心口合一:從道場走進生活
我們時常提醒門生:「不要讓修行只停留在道場。」

如果你在道場慈眉善目,出了門卻因一個插隊就爆氣,那你修的,只是場面,不是心。 
真正的修行,是你願意每天檢視自己的語氣、眼神、回應方式, 
問自己:「我這樣做,祖師會認同嗎?」

修行,不是錯了才來懺悔,而是明知道不對時,就能停下來。

 

 


門生分享:活出改變的樣子
一位門生分享,她曾性格封閉、不擅言語,但修行讓她開始學著開口、溝通、接納。 
她說:「修行不是讓我變得會誦經,而是讓我學會怎麼好好說話。」

另一位門生也分享,她在生活中會常問自己:「我現在的反應,是出自慣性?還是有意識?」 
這種覺察的訓練,才是真修。

 

 


讓修行,變成活出來的智慧
我們修持,不是為了變成誰口中的「好修行人」, 
而是希望自己,能夠變得更穩定、更圓融、更有智慧。 

能分辨情緒與直覺,能控制脾氣與語言, 
能在人際關係中不被拉走,能在挫折中不再崩潰。 

這就是修行的成果。這才是修持的力量。

 

 


祖師給我們的,不是儀式,而是方向
真正的修行,是讓我們的家庭更和諧、人生更穩定、心性更清明。 
是讓我們能夠誠實地面對自己,不再逃避、不再掩飾。

正如經書所說:「萬惡由貪起,積惡遭慘報。」 
大多數的痛苦,來自我們的貪嗔癡。 
而大多數的圓滿,來自我們願意放下。

修行,是一場勇敢面對真相的旅程。 
痛苦會有,但清明也會越來越近。

願你修的不只是形式,而是「真正的心」。 
願你活的不只是表現,而是「真正的清明與力量」。